博客年龄:17年5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由“嫦娥奔月”想到“民族复兴”

分类:杂文新作 | 标签:   嫦娥奔月   民族复兴  
2007-11-24 10:04 阅读(?)评论(0)
 

由“嫦娥奔月”想到“民族复兴”

张桂辉

从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按预定计划如期点火那一刻起,“嫦娥奔月”就成了地球上每一个炎黄子孙,乃至许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友好人士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嫦娥一号卫星时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探测的飞行器。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顺利实施,将开创我国航天史上的七项第一。我在为“嫦娥奔月”欢欣鼓舞的同时,想起另外一个庄严的话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嫦娥奔月”最可喜、最直观的标志有二:我国的国力提升了;科技进步了。据悉,整个绕月探测工程投资为14亿元人民币。这在过去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大凡中国人,都会惊叹:14亿元,好一个天文数字!而在初步小康的今天,人们则会轻松一笑:14个亿,不过人均1元钱罢了!另据介绍,“嫦娥奔月”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2007年10月成功发射,头尾只用了3年多时间。我国航天科研能力之强、技术进步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可以这样说,没有强盛的国力和进步的科技作支撑,就没有今天的“嫦娥奔月”。这是尽人皆知、至关重要的两大因素。然而,我们在欢呼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另外两个要素。因为,它们同样是难能可贵、不可或缺的。这就是,绕月探测过程全体科研工作者,包括所有管理等有关人员强烈的敬业意识和精诚的团结协作精神。

“嫦娥奔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透露,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中,直接参与的科研人员约有5000人。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为了攻坚克难,他们一个个孜孜以求、默默无闻,即便发射成功了,有幸通过媒体成为“公众人物”的也就那么少数几个人十几个人,绝大多数都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试问,没有强烈的敬业意识、责任意识,能做到吗?

“嫦娥奔月”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甚至细节,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以火箭点火的瞬间为例。据总设计师孙家栋介绍,与之有关的火箭、卫星、发射场、测量控制、通讯保障等系统,都要保证与发射时间绝对同步。可想而知,仅这五大系统的绝对同步,就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何况整个绕月探测过程。5000名科研人员也好,5000名管理、协作人员也罢,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的精神,能保证高度协调、万无一失吗?

可见,“嫦娥奔月”既是国家富强、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敬业意识、协作精神的结晶。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从党政机关到其他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责任心、事业心淡薄,对本职工作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甚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仍然不少;缺乏团队意识,缺少协作精神,动辄分你我、较名利,怕吃亏、争实惠者,不乏其人。如此这般,得过且过、貌合神离,何以做到精益求精、怎样形成整体合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想,“嫦娥奔月”离不开敬业意识,离不开团队精神。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万众一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了民族复兴这个神圣的、共同的目标,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就会积聚起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加上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敬业意识,我们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到、办不好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会像“嫦娥奔月”一样,科学推进、早日到来!(原载2007年第21期《大地》杂志、2007年11月20日福州晚报)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