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6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香港《文汇报》副刊:居安思危安贞堡

2020-08-11 16:39 阅读(?)评论(0)

香港《文汇报》副刊:居安思危安贞堡

肖蓟

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历时十四年方才完工的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距福建省永安市城区110公里的槐南镇洋头村内。安贞堡整体为围廊式土楼与中心厅堂相结合的院落式民居,是福建民居中独树一帜的“围龙屋”建筑。去冬银杏叶黄时节,在参加三明市大田县与厦门市集美区联合开展的一个文化活动期间,首次听到安贞堡的芳名,会后特意前去参观。抵近目的地,远远望去,背靠青山、面对田野、黑瓦白墙、坐西朝东的安贞堡,与众不同,气势不凡。到得堡前,最先进入视线的,是一个南北长、西东短,可容千人的露天练兵场。

                                                          安贞堡远眺  张桂辉摄


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安贞堡,端坐在卧牛形地势上。据我所知,一般民居干打垒土墙,厚度大约在四十厘米左右。安贞堡墙,高9米,下厚4米、上厚2米,坚固程度,可想而知。由当地乡绅池云龙修建的安贞堡,以穿斗与抬梁式结构相结合,从东向西,随形就势,渐次升高。远眺屋顶,层层迭迭,彼此照应,错落有致。土木结构的城堡,上下两层,前后三进;建有正堂、下堂18个,厨房12个,水井5口;全堡共有350个房间,可容纳千余人居住。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厕所等一应俱全。另外,每层不单有内走廊,而且有石板砌成的绕堡“跑马道”,遇有敌情,可供堡内跑马传递消息、下达作战命令。

史料记载,池云龙在清代直隶州(今天津)取中拔贡候选知府,返乡后经报永安县官,同意其自己出资建造安贞堡。独树一帜的安贞堡,设计之考究,建筑之壮观,布局之合理,功能之齐全,用心之良苦,工艺之精致,对我而言,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给我较深印象的有,一进门上,浓墨重彩绘着的唐朝最威猛的两位武将——秦叔宝、尉迟恭,寓意驱邪避鬼、保卫家宅长盛不衰。二进门上,绘有唐太宗宰相徐茂公和魏征的画像,他们手上分别拿着帽子与酒壶。帽子,古称“冠”,与“官”谐音;酒壶,称为“爵”,暗喻加官进爵。二进前门的窗雕,刻画着“沉香赶考”的故事,寓意池云龙“十年寒窗灯火苦,一举成名天下知”。三进主堂厅,厅内中间四根柱子,寓意“四柱出厅”,体现池云龙的知府身份。每根柱子的石质柱础,均从70华里外的普禅山人力运回。我注意到,每个柱础,镂空雕花,造型别致,栩栩如生。工艺高超,令人叹服。

安贞堡造型,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堡之正门,为高丈余的拱形大门,上方刻有“安贞堡”三个大字,两旁一副藏头联曰:“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沐风谧静多。”“安贞”二字,出自《周易》中“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寓吉祥、安定、祥和之意。既祈居安思危,又祷国泰民安。为了增强防御功能,正门有前后两重,前重是两扇六七寸厚的木板门,后重是一道坚硬的大铁门。正门顶端,设有两处灌水孔,用以防范火攻。

走进安贞堡,一切皆新鲜。令军人出身的我眼界大开的是,全堡楼上四周内墙分布有瞭望窗90个、射击孔180个。射击孔和瞭望窗,便于居高临下,对外观察,进行射击。但因直对地面,无法转向,对安贞堡大门“鞭长莫及”。为了增强防卫功能,加强对堡门的保护,主人在堡的正面左右两端,各建一座凸出5米、仿京城“午门”而建的“碉楼”。碉楼座落在4米高的毛石基座上,四壁皆为夯土墙,前面和靠近中轴面,都设有射击窗口。防御武器为土炮及火枪,可对侵犯之敌,实施两面夹击、交叉射击。更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是,碉楼建筑结构为此前不曾见过的“伞形”。这种结构,既可使碉楼更加坚固,又可使安贞堡更具立体感。据说,当年池占瑞、池云龙父子特意多次赴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将故宫、颐和园等建筑元素,融入安贞堡的建设之中。

安贞堡,从选址、布局,到结构、建筑等方方面面,都蕴含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方建筑特色,令人目不暇接。堡内装饰,堪称华丽——飞禽走兽、孔雀开屏、牡丹吐艳、腊梅迎春等壁画和屋檐上的《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故事的浮雕人物造型,形态各异,活灵活现,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使参观者赏心悦目的同时,触摸历史、增长见识。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生前一次参观后,称安贞堡为“国之瑰宝”。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则在他的专著《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中,对安贞堡做出这样的定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大型木构建筑”。在我看来,这些评价,恰如其分,名副其实。

安贞堡的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国宗法和礼制要求而制定。因而整体看去,给人的印象似乎有点“呆板”。可是,层层递进、逐次升高的整体构造,使得空间视觉,既有起伏变化,又富于节奏感。而作为空间过渡的通廊,迂回曲折,曲径通幽,使人感受到这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衬托的有机体,活泼且又多变。安贞堡除正面中间设有大门外,还在南北围墙中部各开一个门,开门方向与安贞堡坐向的中轴线垂直,据说是为了“以导吉气,束住财气”。

安贞堡,除了建筑令人震撼,主人的文化修养、堡内的文化元素,同样令人折服。如,粮仓,美其名曰“积粮待变”;逃生窗,称之为“金蝉脱壳”;厨房烟囱的出口,造成鳄鱼嘴形,寓意“鳄鱼转运”;还有家财万贯、别具匠心、万福临门等,都颇有文化韵味。在安贞堡二进天井两旁,设有自修室,亦即书房。据族谱记载,此处原有藏书数千册。安贞堡内,还有丰富的壁画、泥塑、雕刻和彩绘。壁画、泥塑,大多分布在前楼与第一进、第一进和第二进一楼的屋檐上方,以及部分三进一楼的屋檐上部。另外,还有不少妙联和名言警句。如,宋太宗告诫皇室子孙的:“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还有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1627—1698)的家训节录:“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等。凡此种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安贞堡主人身上具有的儒、释、道、佛思想精神境界。

徜徉在沐浴了百年风雨的安贞堡前,面对一座集文化与军事之大成的雄伟建筑,眼前气象万千,心中感慨良多。它,不是一座普通建筑,而是前贤文化积淀的缩影。堡内建筑结构,较之普通民宅,考究得多、齐全得多,除走廊外,还有水廊、连廊和天井,这与它的防贼防盗有密切关系。据悉,当年安贞堡曾经抵御过多次匪患。每次土匪围攻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一次,将近一个月。安贞堡却巍然不动、不曾陷落,有效地保护了池氏族人和周边百姓安全。现如今,它像完成了使命的将士一样,默默矗立在田头山脚,展示着风采,诉说着历史,为乡民造福,为游客服务。【原载2020年8月11日香港《文汇报》】

  最后修改于 2020-08-12 10:5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