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7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试说“第一言论”的鲜活点

2008-03-03 11:57 阅读(?)评论(0)
 

试说“第一言论的鲜活点

——读张桂辉发在《人民论坛》9篇时评的启示

                                         祝文善

 作者写文章,谁不想能登上更高规格的报刊?谁不盼望网上转帖拥有更多读者?

时评杂文作者、南平市直机关党工委副书记张桂辉写的时评,近两年来在《人民论坛》杂志“第一言论”专栏上刊发了9篇之多。

《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时政、思想、理论双周刊,以打造“第一政论期刊”为目标,立足高端、追求前瞻、注重深度、体现权威,展示时代思想动态,辨析社会发展潮流。

这些来自基层第一线、在第一时间发表的时评,常常被人民网、中新网、新浪网、正义网、搜狐网等上百家政府网站、门户网站及时予以转发,在广大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反响。张桂辉这9篇冠以”第一言论”的时评为何能引发编者、读者如此浓烈的兴趣?本文对其鲜活点,试作一粗浅的探讨。

                              发掘新意  集束炸点

2006年第17期《人民论坛》发表张桂辉撰写的《情妇成“反腐功臣”的联想》一文,从媒体披露称“开着直升机上去的”海军原副司令员王守业,先后耗费1200多万元,包养了5个情妇谈起。联想到安徽省宣城市原市委副书记杨枫,也不是养了一个情人,而是养着一个“情妇团队”。如果不是“首席情妇”失宠后“反戈一击”、到处反映,杨枫至今怕是还在官场上呼风唤雨。

作者深入剖析王副司令情妇之一、身为某军区文工团演员的蒋某,是1996年开始与王“交往”的,后二人生有一子。王守业晋升为海军副司令员后,打算与蒋分手,并要求获得对儿子的监护权。二人因此决裂,蒋担心被王灭口,串联了王守业的另外两名情妇,联名给中央政治局写举报信,终于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并立案展开调查。作者敏锐地提出:如果王满足她500万元巨额“赔偿”的要求,她怎么舍得向自己的“老情人”猛烈“开炮”呢?

由此揭示出这种现象的本质,大凡贪官都有情妇,大贪则更多因此更贪。所以作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诘问:“近年来,加大反腐力度之类的话没少讲,可是不少贪官却毫无顾忌地养情人、包二奶。如此这般,到底是贪官的脸皮厚,还是反腐的力度弱?”

这一文章在人民网一发表,各网站变换着标题,转发跟帖:《海军副司令情妇反腐有功么?》《是贪官的脸皮厚,还是反腐的力度弱?》……网上对此一时间仿佛炸开了锅。许多转帖还都煞有介事地加上定语作肩题——“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权威时评发出质问”。

“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桂辉就是时刻遵循鲁迅杂文创作的这一路数,擅长积累挑选两三个类似的典型事例,通过比较有所发现,透过现象挖掘本质。当报上公布,终止福建省工商局长周金伙的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的消息,又报道说,周金伙前两个月“突然自任上不辞而别,去向不明”时,作为基层人大代表的张桂辉读后沉思良久,在《贪官成功外逃的“秘密”》一文中,运用厦门走私“大王”赖昌星成功外逃,与原福建省公安厅副厅长庄如顺“通风报信”密不可分的确凿证据,以成语“投鼠忌器”,来深刻剖析贪官外逃,恰如“放鼠保器”,将道理明摆在读者面前:有权官员放跑外逃者使之逍遥法外,又免得“拔出萝卜带出泥”。揭穿这一愈演愈烈的“秘密”现象,是多么锐利的深层指向啊。 

曾经有过13年军旅生涯的张桂辉,懂得发挥集束手榴弹的威力,集纳捆绑同一类型的痼弊,以事实推理击中要害,引爆炸点,将问题本质暴露出来,刺中痼弊的痛处,引起社会的痛感,使读者感到痛快,因而能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

                                盘活老话  提炼观点

 对贪官与身边工作人员的议论,曾经热乎了一阵。刚出版的2007年第23期《人民论坛》上发表张桂辉新作《伴“贪”如伴虎》,就是别出心裁地化用民谚“伴君如伴虎”得出的新观点。作者精心选择了到贪官安徽省投资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董苏皖家做保姆的农村姑娘赵艳珍,在目睹雇主家的贪污受贿行为之后,心态发生变化,不仅成了贪官的“得力助手”,而且将手伸向了那些赃款赃物,秘密窃取董苏皖的受贿款70多万元,最终以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以此事实的剖析及河北“第一秘“李真的自白,印证并提炼出这样的规律:长年累月陪伴在贪官身边,耳濡目染,很容易发生“病变”——人变坏了、心变贪了,手变长了、皮变厚了。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之类的事,从看不惯到跟着干;从提心吊胆,到心安理得。以此奉劝伴“贪”者,最好从一开始就头脑清醒些、手脚干净些、行为检点些。否则,迟早有一天要被贪官这只“虎”所害的。

收送“红包”老话题,人们常议不新。根据接受现金贿赂的四川省沙湾区区长和犍为县县委书记的田玉飞交代,每年春节都是他“非常忙碌”且“大获丰收”的时候。张桂辉从这一特定时间段普遍规律中,提炼出“廉不廉,看过年”的观点,并以《廉不廉  看过年》为题写出一篇时评,发在2006年第3期过年之前。借新一年春节即将给人带来新气象之际,撰文尖锐指出,“红包”其实就是“红色炸药包”,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换言之,清廉过年,既可以给自己增添几分平安的系数,又可以给群众传递一个廉政的信号。何乐不廉呢?!

    公款吃喝费用一路飙升是不争的事实。据媒体披露,1998年,全国公款吃喝为170亿元,而到了2004年,创下2300亿元的新高。短短15年,增长13倍!评析抨击公款吃喝的文章也连篇累牍,如何写出新意?才能引起人们注意。张桂辉从读报得知,几个中国人前往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德国参观考察,刚一踏上德国国土,来到港口城市汉堡时,就在当地餐馆里闹出了笑话——因点的菜太多,尽管一个个狼吞虎咽,还是有1/3剩在桌上。结果在其他食客举报下,被处以50马克的罚款。对此,有人“据理力争”:“我们花钱吃饭,剩多剩少关你们什么事?”闻讯赶来处理的一位社会保障机构工作人员说:“不错,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你们不能够也没有理由浪费!”

    作者以此新观念《钱是自己的,资源是全社会的》为题,深刻阐述资源既是全社会的,又是有限的,有些资源还是不能再生的。比如土地,倘若人们花了钱,就心安理得地住一二百平方米的房子,甚至别墅豪宅,必然导致土地、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乃至引发粮食危机,危及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生存。即便是可再生资源也应该多为他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

    由此可见,面对反复发作的社会积习与固疾,时评作者更要与时俱进,赶在时代的潮头,以加强自身学习,不断营养自己灵魂,提升时评写作技巧,善于在盘活老话题的基础上,发现发掘出反映时代特色的新观点,概括提炼出充满时尚气息的新观念,融入所写的文章中,才能使读者有所启迪,有所感悟。

倾注情理  增添看点

反腐倡廉成了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相关时评也可谓屡见不鲜。要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要对贪官进行无情鞭挞,更要对干部进行真情引导。张桂辉总结出大凡贪官一个个都活得很累,至少有“四怕”:怕小偷。不少贪官是被小偷“偷”出来的。怕警车。贪官表面镇定自若,心里却颇为紧张,非但怕见纪检监察干部,有的连看到警车也会惧怕三分,心跳加速、双腿颤抖;怕群众。群众眼睛最明亮,贪官看上去一个个道貌岸然,趾高气扬,但实地里却心虚气短。总觉得走到哪里都有人“盯梢”一般;怕失落。贪官在位时吃香喝辣、灯红酒绿习以为常,且走到哪里都前呼后拥、迎来送往,委实风光、潇洒。如此这般享受惯了,睡着了怕做梦,醒来了又怕失去。有这么多的“难言之怕”,哪里还“轻”得起来呢?

作者煞费苦心地精选运用了庄子的养生之道中“少私、寡欲、静心、超然”四个方面,作为正面说理的依据,指出做官的如果私心缠身,必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日思夜虑,不得其安。这就必然会形损精亏,闯祸染病了。于是,他从与人为善、引人深思,自觉拒腐、确保平安的角度出发,写了《贪官有“四怕”》的评论。文中以侃侃而谈的手法善言剖析:“平心而论,票子、车子、房子等都是好东西。但窃以为,钱不要多,够花就行;房不要大,够住就行;车不要酷,能跑就行。不论是党政领导干部,还是其他公职人员,都要有这种基本认识,既不要盲目攀比,更不可纵欲贪赃,处处以廉自律,时时警钟长鸣,自觉做到心不贪嘴不馋手不伸。倘能这样,便可无‘赃’一身轻,平安又自在,何其坦然,何其悠哉!”这些由衷劝谏之言实实在在,被网友普遍转帖推广。《工人日报》发表时将文章改题为《无“赃”一身轻》,陡增文章的新看点,促人警醒。有的网民将文中庄子养生之道的四个方面概括成应对策略:《庄子有“四法”,应对贪官有“四怕”》,群众的二度创作,丰富了文章的色彩。

   现年75岁的辽宁省阜新市原市委书记王亚忱,1998年退休后不甘寂寞、不守纪律。为了实现他那“在职时要有权,退下来要有钱”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通过假出资、假验资、假身份等非法手段,将他人投资数千万元的公司和项目据为己有。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王亚忱因犯虚报注册资本罪、职务侵占罪,对其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8年。张桂辉写下《思想千万莫“退休”》一文,客观分析官员“权位退休”与“思想退休”的关系,从王亚忱的案例教训中谆谆告诫人们:“党内只有退休的干部,没有退休的党员。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共产党人思想都不能退休。大量事实证明,思想一旦退休,问题必然随之而至。忘乎所以、就会为所欲为起来。”像这样善于以理服人的肺腑之言,让人看得入目,听得入耳,记得入脑。

                            力求突破  助燃热点                                                                                 

对于主流话语,理当反复强调,但要避免老话重说,就得标新立异,有所突破,着力从侧面找到突破口迂回进击,进而带活全盘。这样才能既掌握话语权,又能引发读者谈论的新议点,使其深入人心。

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提出的“八荣八耻”,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全面而又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荣辱观。张桂辉将它看作“就像一面无形的、宝贵的镜子,悬挂在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面前。”为配合当时的舆论主流热点——荣辱观教育,及时写出了《常照照荣辱观这面镜子》一文,投稿给《人民论坛》,编辑正准备在第7期组发这样一组专稿,就将此题作专题名,把张桂辉的文题改为《以荣辱观为镜明是非》。

  该文最关键的是作者敏锐地引用“知耻而后勇”的古代哲言来助燃热点,提出:而要“知耻”,就得多照镜子、常照镜子。否则,非但不能“后勇”,反而可能“后悔”。近年来,大大小小的贪官纷纷落马,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缺乏照“镜子”,或是很少照“镜子”不无关系。

对于“荣辱观”这一热点问题的思考,张桂辉经过整整一年都未停歇,从引用古人言“知耻而后勇”,到链接时尚新词“权耻感”,不断找寻到新的突破口,确实借此增强了群众议论的热度,使其升温不少。他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官员所以从受人尊敬的人民公仆沦为遭人唾骂的腐败分子,重要原因之一还在于缺少“权耻感”。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在于人有“耻感意识”。党内腐败之风,带坏了社会风气。官员是社会的标杆。官员缺乏“权耻感”,怎么教育公众树立“荣辱观”?基于这些考虑,作者把它上升到对社会、对群众的影响高度来分析,写了《官员“权耻感”与公众“荣辱观”》的评论,在2007年第7期《人民论坛》发表后,同样很快被百余家网站所热捧。时至今日,只要点击“权耻感”新名词,还能看到14个网页100多条相关信息,诸如:《多少官员患了“权耻感”缺失症?》、《官员“权耻感”缺失是造成腐败的主罪根》、《“权耻感”缺失造成跑官买官带坏社会风气》等等转帖之文,而原创则均出自张桂辉刊发在《人民论坛》的那篇“第一言论”。               (作者为福建日报高级编辑、原载2008年第一期《传媒天地》杂志)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