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7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香港《文汇报》副刊:古韵悠悠酱文化

2020-07-07 16:58 阅读(?)评论(0)

香港《文汇报》副刊:古韵悠悠酱文化

 

肖蓟

 

中国酱文化,源远流长,古韵悠悠。这是我在古龙酱文化园中细细品味一番后,得出的感悟。古香浮动的古龙酱文化园,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同集中路1666号,长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文化园内设有酱文化历史长廊、模拟古代酱坊等多个展区,运用声光电技术、3D影视和互动游戏等,向游人展示传统和现代酱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和历史文化内涵。那天,我们全家慕名从集美学村出发,专程前往酱文化园观光游览,不单大开眼界,而且美美品味了一顿酱文化大餐。对我而言,既是参观,更是补课。

                       古人制酱情景群雕  

元代剧作家武汉臣,在《玉壶春·第一折》中写道: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后口口相传,酱便也成为居家七件事之一。我孩提时代,在农村生活时,曾亲眼目睹过母亲自制豆酱,且至今喜吃酱,尤其是豆瓣酱。可是,实话实说,活了大半辈子,此前对酱文化却几无所知。

酱不像酒,被常人所念念不忘,为文人所津津乐道。古往今来,单是带的诗句就不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即便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人,也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好不怕巷子深”“酒逢知己千杯少”“借酒浇愁愁更愁之类的说辞。反观带的诗句,却寥寥无几。唐代王维的蔗浆菰米饭,蒟酱露葵羹;杜甫的藉糟分汁滓,瓮酱落提携;颜真卿的芜荑酱醋吃煮葵,缝靴蜡线油涂锥,大概称得上代表作了。

那天上午,当我们走出停车场,在酱文化园内一步步踏上木栈长廊,转身向左俯瞰时,但见偌大的晒场上,55559个头戴斗笠的传统酱缸,横平竖直,像排兵布阵一般,整整齐齐摆在晒场上。由不同颜色的斗笠,组成的古龙两个巨型大字,分外袭人眼球。

据悉,这个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的晒场,连同它的五万多个酱缸,曾荣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居高临下,触景生情,我立马把它们与猪年春晚播出的、由塔沟武校两万名学员震撼上演、给亿万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武术节目——《少林魂》——联系起来。虽然酱缸不会动作,但同样给人以壮观的视觉。

走过木栈长廊,进入室内参观。我最感兴趣的,是酱文化园中的历史长廊。漫步其间,酱的起源”“酱的鼻祖”“酱的工艺传承等专题橱窗,以及水晶洞一般——缸内底部形成整片晶莹结晶体的酱缸、早期的制酱工具等,展现在眼前,令我如梦初醒。一边参观,一边欣赏,渐渐地对祖国的酱文化,有了些许肤浅的认识。

“何以解愁,唯有杜康。据史料记载,杜康是公认的酿酒始祖。酱与酒不同,虽然历史悠久,始祖却有多种说法。其一,范蠡说。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相传,范蠡十七岁时,在财主家管理厨房。由于缺少经验,饭菜常常做得不可口,剩余的饭菜时间长了,便会发酸或变馊。为防主人发现,受到严厉惩罚,范蠡将这些食物放在储藏室里。天长日久,长出绿毛白毛,晒干炒熟后,加些许温水,搅拌成糊,让猪享用。一次,一小长工与范蠡开玩笑,将一些拌进面条。不曾想,面条特有味道。范蠡吃后,寻根问底,小长工道出个中原委。受此启发,范蠡用这种酸馊发毛食物,创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其二,刘邦说。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韩信这里说的将将,指善于使用和统率将领的意思。因将将酱酱谐音,酱园中人便奉刘邦为酱园业的业祖与师神。酱,所以与相提并论,除了谐音,在古代盐、梅、酰、醢等调味品中,酱居于主导地位。古人云:酱者,百味之将帅。帅百味而行。《论语》也说:不是其酱不食。生活实践表明,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以抑制各种食物之毒。的大名,因此而生。其三,蔡邕说。蔡邕(公元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虽然,究竟谁是酱园鼻祖,迄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但酱的酿造,始于西汉,则是事实。早在汉代,就有酱,以豆合面而为之的文字。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的《齐民要术》中,也有关于制作酱的记载。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在漫长的历史中,制酱工艺,同样并非一成不变。唐末的《四时纂要》一书,就记录了《齐民要术》之后酱品生产工艺的新变化及至元代,杰出的农学家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中,也对制酱工艺做了详细记录。

在偌大的酱文化园中,还有一些实物,看似其貌不扬,却是凝固的酱文化。比如,补缸工艺。在我国,制陶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早在七八千年前,华北、华南等地就大规模生产和使用陶制品。陶制品,好用不耐用,稍有不慎,就会破裂,或者破碎。民谚曰,新缸没有旧缸光。正因此,便衍生出补缸这一行当。在古龙酱文化园内,陈列着几个经过修补、钉入多个大小不等、长短不一蚂蝗攀的酱缸,令我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在技艺高超的补缸师傅手中,补缸如同补衣衫,想怎么补,就怎么补。不单手法不尽相同,就连补丁也可信手拈来”——用甲缸的碎片,补乙缸的破洞。补出了水平,补出了文化。

又如,那个沿用至今、个头最大的酱油桶。木桶前竖着一块中英文对照的标牌:这个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木质酱油桶,系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储油桶。1907年开始使用,已有百余年历史。该桶外高1.45米,内高1.37米,上内径1.77米,下内径1.28米,容积2.57立方米,可存放3.2吨酱油。站在这个酱油桶霸前,我像面对奇珍异宝一样,绕着桶身,慢慢移步,默默欣赏,发现组成酱油桶的每一块木板上,都刻有隐约可见的繁体字。围着木桶,边转边看,原来上面分别刻着第一五十的序号。

那天,当我慢慢地、轻轻地走过那条贯古连今的酱文化历史长廊时,心中似有一种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在这里,既了解了酱文化的由来,又领略了酱发展的艰辛,还感悟到酱文化传承的意义。我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看似平凡、少被吟诵的酱,却是深厚文化的积淀、先人智慧的结晶。【原载2020年7月7日香港《文汇报》】

 

  最后修改于 2020-07-07 17:26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