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7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香港《文汇报》副刊:邂逅完璧樓

2020-07-18 10:00 阅读(?)评论(0)

香港《文汇报》副刊:邂逅完璧樓


 張桂輝


完璧歸趙的典故,很多人都略有所知。可是,不少人卻未必知道,迄今還有一座400多歲、櫛風沐雨、依然傲立的完璧樓。在此之前,我也一樣。

          完璧楼靓影

那次,我們全家與葉建輝夫妻等幾位朋友一道從集美出發,驅車前往位於漳州市漳浦縣前亭鎮江口村的漳州火山島國家級地質公園遊覽。中午在鎮上一家餐館,點了老蟶、黃翅魚等幾道菜。品嘗過風味美食,時間還很充裕,有人提出前去幾十千米外的趙家堡參觀。因是新增“項目”,對趙家堡一無所知的我,只好隨大流,盲目跟著走。心裡不抱奢望,路上昏昏欲睡。不成想,抵達目的地,在導遊的引領下,走進趙家堡,眼界為之一開,精神為之一振——不單有許多新收穫,而且與完璧樓不期而遇。


依山傍海的漳浦縣,古時為防海盜山賊,鄉間多倚險築城,同族聚居城內,一旦遇到險情,憑城抵禦外侮。據悉,在全縣二百多公里海岸線上,築有52座古城堡寨。其中,最負盛名的,首推初建于宋祥興二年(1279)、擴建于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素有“五裡三城”之稱的趙家堡。趙家堡又稱趙家城,坐落在漳浦縣湖西鄉碩高山西北麓,是南宋之末,一支流落漳浦的皇族後裔隱居處。當年,南宋消亡後,宋皇族閩沖郡王、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的第十世孫趙若和等,逃至漳浦避難隱居。明萬曆年間,其第十世孫趙范在這裡建堡。後來,趙范之子趙義又加以擴建。


仿北宋京城汴京式樣建造的趙家堡,從立意,到設計;從佈局,到建築,可謂兩宋故都的縮影。城堡內外,兩道城牆。外城是條石砌之基的三合土牆,牆高6米、寬2米,周長1082米,築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城中部,主要建築有5座仿南宋臨安皇宮修建的府第,五進並列,共有150間房,俗稱“官廳”。府內連環20個天井,在府第前的石砌廣場上,既有高豎石旗杆的進士坊,又立有“修竹”、“父子大夫”石坊。廣場前的園林中,不單有荷池亭榭,還有內外魚池。橫跨池中、按“清明上河圖”仿製的微型石拱橋,名曰“汴派橋”,橋上建有一座六角涼亭。園中,還有一座高6米的實心石砌7級聚佛寶塔,塔壁上刻有20尊浮雕佛像。


參觀過程中,我很感興趣的還有,在趙家府第花園中,保存完好的“悟石”、“墨池”、“巢雲”、“禹碑”、“峋嶙碑”、“建城碑記”等勒石題刻。趙家堡古建築群內,居住的百戶人家、數百名趙氏後裔,迄今仍沿襲著趙氏祖先的習俗,洋溢著一派宋代汴京市井生活氣息,使之成為一座極具研究宋代歷史、建築、民俗、民風價值的古城堡,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趙家堡城牆上,用糯米、紅糖和沙土拌和,經過半個月的發酵之後,夯築而成的“三合土”牆垛,幾可與水泥一比堅固——歷經400多年風雨洗禮,如今依舊巋然不動。我注意到,城牆之上,一叢叢茂盛的野草,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擺,優哉遊哉,折射出歲月的滄桑與厚重的鄉愁。


趙家堡的主體建築完璧樓,高13.6米,周長88米,占地484平方米,整座大樓用花崗岩條石砌成台基,以三合土為牆,結構為三層生土方樓。第一層分成10間,第二層分成9間,第三層不分間,為四合大通廊。既雄奇,又堅固的完璧樓,給人一種莊嚴、凝重,且富有神秘色彩的感覺。據說,是我國南方保存完好、歷史悠久的一幢紀年土樓。


完璧樓,除了取“完璧歸趙”之意外,背後還蘊藏著一則蒼涼、辛酸、曲折的歷史故事。德祐二年,南宋亡。在福建宋之遺臣遂擁立益王趙昰,年號景炎。景炎三年四月,趙昰卒,衛王昺繼位,改元祥興。祥興二年(1279),元將張弘範,攻陷廣東崖山,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9歲的帝昺投海殉國。伴駕至崖山的趙宋王族“閩沖郡王”趙若和,在侍臣黃材、許達甫等人的護衛下,以16艘戰船奪港而出,謀往福州,再舉圖複。不料天公作祟,在東南海上位於小擔島與鎮海角之間的浯嶼小島遭遇颶風,導致12艘船不幸沉沒,無奈之下折向漳浦浦西登陸。因元軍搜查甚緊,遂隱趙姓改姓黃,先後匿居銀坑、積美等地。明洪武十八年(1385),明禦史朱鑒在審理一起漳浦黃氏“同姓結婚”案中,查閱族譜玉牒,確知被告黃惠官,乃趙若和的後裔,遂奏請朝廷,予以複姓。明隆慶五年(1571),趙若和的第十世孫趙范考中進士,歷任磁州知府、戶部郎中等職,萬曆二十八年致仕後,因“遭劇寇淩侮,決意蔔廬入山”,便在今湖西鄉碩高山下建樓築堡,聚族而居。史料表明,歷代王朝覆滅後,隨著改朝換代,滅國王族建樓築堡、聚族而居,且恢宏壯觀,傳之數百載,趙家堡可謂獨一無二。由此推論,趙氏家族之所以將這座民居瑰寶取名“完璧樓”,既有隱寓“完璧歸趙”之意,還有寄託“慎終追遠”之思。


那天,在完璧樓前,我一邊輕輕移步,一邊細細觀察,但見外牆除了少量“傷痕”,其餘基本保存完好。慢慢的,完璧樓幻化成一位歲月老人,牆體上那一道道清晰可見的“夯痕”,恰似爬在它額頭上的“皺紋”。凝視著樓門上鐫刻的“完璧樓”三個大字,我仿佛聽到了這位老人的訴說,從它的來龍去脈,到它的過往殊榮。完璧樓,從功能上看,不只是一般建築,而是一座軍事堡壘,具有強大的防禦能力。當年,倭寇橫行,趙氏族人聚居地屢遭侵擾,便建起這座堡壘,藉此抗擊倭寇。完璧樓的建築,真真匠心獨具、用心良苦:樓的平面呈正方形,樓體四壁均開有外小內大的楔形視窗,便於觀察敵情,或向外投射標槍弓箭;樓下小院中間的天井一角,修有一個平時用來排水、戰時可潛出城外的暗道。二樓設有一間密室,可供樓堡的主人貯藏重要物品或者進行秘密活動;三樓是沒有隔牆的大通間,供家族中的壯丁們晚上站崗以應對突發事件。


從史料上分析,完璧樓是趙家堡抗擊倭寇的重要“功臣”,尤其在明崇禎初年,近千名倭寇從海上登陸入侵犯趙家堡,趙范、趙義父子率百姓據城堅守,並憑藉完璧樓的地下暗道,一邊獲得糧食支援,一邊派人前往漳州府求援。倭寇連攻十日,無可奈何,軍心渙散,漳州府援兵抵達後,趙氏父子大開城門,率領百姓與官軍聯手大敗倭寇。時至今日,在完璧樓東門,還留有火燒痕跡。據說,那是當年倭寇圍城時縱火焚燒留下的。


如今,完成歷史使命的完璧樓,已辟為“宋史陳列館”,陳列著趙氏宗族代代相傳保存至今的宋代十八位皇帝肖像,以及有關宋史、文物資料和古今名人書畫。一番參觀下來,我心想,完璧樓也好,趙家堡也罷,既是先賢智慧的結晶,也是特定歷史的產物。保護好這些古老建築,等同於保護一頁歷史。有人說: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皇族,但可以有永遠的趙家堡。這話不無一定道理。而一個重要的前提是,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人們的珍惜與呵護。【原载2020年7月18日香港《文汇报》副刊】

  最后修改于 2020-07-18 18:13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