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香港《文汇报》副刊:仁人不惜死 壮哉陈桂琛

2020-12-01 09:14 阅读(?)评论(0)

香港《文汇报》副刊:仁人不惜死  壮哉陈桂琛

 

张桂辉

 

历史人物,不是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便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灭足迹。写满厦门老故事的仁安小区,有不少历史人物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十月底的一天上午,我从集美学村站乘坐地铁前去厦门岛内镇海路,出站后急切切直奔地处中山路商圈范围内的仁安小区探访名人故居。这里,小巷更比故居多。明明看到一面墙上或某个路口有XXX故居指向与距离的标识,可是,一问再问,七拐八拐,如同捉迷藏一般,怎么也找不到。一时间,我好比一只“无头苍蝇”,乱飞瞎窜。不经意间,邂逅陈桂琛故居。

                                       陈桂琛故居   张桂辉摄

有中华十大名街之一美誉的厦门中山路,作为全国唯一通往大海的步行街,打从开街以来,就一直是厦门的核心街区。好似香港的中环、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的中山路,是厦门最老牌的商业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气大,不论往昔,抑或当今,人们只要提及厦门,就忘不了中山路。然而,很多游客却未必知道,在离中山路不远的仁安小区里,如同珍珠一般藏着不少名人故居。其中一部分,还有人居住;另有一部分,则被赋予新功能、新内涵,向世人展示,为主人宣介。比如,陈桂琛旧居,已变身咖啡馆。

陈桂琛故居,是一栋单层、砖木结构的老宅,由4个厢房构成。故居门口一侧墙壁上,挂着一个木质牌匾,上面简明扼要的写着:陈桂琛(1889—1944)字丹初,教育家、诗人。1916年,在厦门独资创办励志女校,开妇女接受现代教育之先河……。100多年前,中国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力。通过创办励志女校,让妇女接受现代教育,并亲任校长(后励志女校改为励志小学,兼办国文专修科),这是很需要一些胆识和勇气的。单凭这一点,就燃起我对陈桂琛的敬佩之情。

步入老宅,观察发现,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旧居,由围墙、小院和一座主体建筑组成。穿过小院大门,古厝的历史底蕴、百年的岁月风云,随着庭院上空那些作为装饰的小旗,若即若离、若隐若现。故居主体建筑为单条燕尾脊,面阔3间、进深2间,装饰较为普通,屏风上有花开富贵的木雕,墙体上有石榴等灰塑彩绘装饰。红绿相衬的四扇门上,雕着四个花瓶,配上金黄色油漆,颇为光彩夺目。两扇朱漆大门,沉稳厚重,古朴典雅,折射出岁月的变迁与洗礼。左侧厢房内,案台、木头灯笼、老式梳妆台等,摆得满满当当的,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不算巧夺天工,却也别具特色。

陈桂琛,厦门人,号漱石,别署靖山小稳。幼承庭训,敏笃好学。民国元年(1912),以优等成绩毕业于官立福建师范数学科。历任福建省立思明中学、厦门师范甲种工业学校、厦门同文书院等校教员、主任、教务委员和上海泉漳中学校长等职。陈桂琛才学渊博,教学认真,谆谆善诱,先后兴学垂才40年,深受学生的爱戴和社会的敬仰。更令人敬佩的是陈桂琛身上的拳拳爱国心、铮铮硬骨头。

辛亥福州光复,陈桂琛曾与黄贻果等筹办福建省保安公会。抗战前,相继出任厦门对日市民大会、地方治安维持会、太平洋会议国民后援会和教育经费管理处委员。1937年,前往菲律宾教授国学。当年,中国人民抗日的氛围,不但感染了老百姓,而且许多文人也以笔代枪,通过作品来记录和呐喊。在厦门长大的陈桂琛,对发生在厦门的浩劫,虽身在海外,却高度关注。抗战时期,他坚持以诗篇抨击日寇暴行,反映百姓苦难,歌颂志士壮举,揭露汉奸嘴脸,构成一部华侨抗战诗史。

1938年5月9日“国耻纪念日”,为洗雪“二十一条”之耻,厦门举城举行火炬游行。10日凌晨3时许,由军舰、战机和3000兵员集结成的日本战争机器,丧心病狂地碾压过来。全岛军民拼死抵抗,终因兵力不济,血战三日,鹭岛沦陷,厦民蒙难,和平之梦被侵略者彻底打破。关注国内战局、感同身受的陈桂琛,愤愤然用抗战组诗记录了厦门沦陷的情景。其中之一写道:“故国乌衣事可哀,覆巢转眼化尘灰。换防妄效空城计,为鐍翻成诲盗媒。五百士惭田氏客,八千人陋李陵台。更怜孤垒炊烟绝,发炮犹遮敌舰来。”

厦门沦陷一年后,陈桂琛借用陆游《过野人家有感》中的“家山万里梦依稀”句,作“辘轳诗”云:“家山万里梦依稀,炮火连天血肉飞;荆棘载途狼虎在,鹭江风景已全非。万户千门掩落晖,家山万里梦依稀;可怜旧日乌衣燕,漂泊无家绕树飞。离离靖山山上树,历历北溪溪畔路;家山万里梦依稀,去国二年艰一顾。炎荒苜蓿等珠玑,曾说道南愿竟违;何日掉头归去也,家山万里梦依稀。”陈桂琛在诗中对家乡充满了深情,也表达了他希望通过奋笔疾书宣传全民抗战,抵御外侮,不当亡国奴的雄心壮志,并希望胜利后,返回祖国效力。

遗憾的是,陈桂琛最终没能回到他心爱的故乡厦门。在菲律宾期间,他先后执教与宿务华侨中学、古达描岛华侨中学。陈桂琛曾经多次在菲律宾华文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唤起侨胞敌忾同仇。1942年4月28日,据菲日军开始炮轰古达描岛。菲岛沦陷后,陈桂琛仇视日寇,义不帝秦。5月,陈桂琛偕同几位同事和同侨,转入毕雅渊深山,组织侨民,抗拒暴敌,并以开荒种地维生。不曾想6月6日,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突然冲进山中,将陈桂琛等29人拘捕。尽管遭受严刑拷打,他们个个忠贞不屈,并在次日凌晨惨遭杀害。

抗战胜利后,1947年4月,菲律宾侨界人士在古达磨岛建立“百雅渊廿九位殉难义士纪念碑”。《碑铭》中写道:“古岛华侨陈丹初先生等50余人,因不愿与敌合作,相率入百雅渊,以示反抗,自耕自给,备极辛苦。间曾援助抗日游击区,与游击队合作,遂为汉奸日寇所衔,于1944年6月7日,派大队日兵围捕,丹初先生等29人被掳,不屈受戮。忠心耿耿,正气磅礴,殊足以表扬我民族精神,而为华侨后辈之楷模。”1947年7月,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颁发旌义状:“查福建省厦门市陈桂琛旅居菲岛,从事教育工作,不受敌威胁利诱,被敌枪杀,殊堪矜式,应予褒扬,以资表彰。”

陈桂琛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孝友重义、爱国爱乡。他治学勤谨,除精研数学外,尤致力文史;工诗词,擅书法。遗著有《近代七言绝句选评(初集、续集)》《鸿爪集》《菲岛竹枝词》《漱石山房笔记》《感时纪事诗文集》等。1969年6月7日,是陈桂琛牺牲25周年忌日,旅菲华侨文教界人士出版《陈丹初先生成仁二十五周年纪念刊》,缅怀先贤,以彰忠烈。陈桂琛生前有“志士毋求生,仁人不惜死”之句,不曾想这成了他的绝唱。纵观陈桂琛一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难能可贵,何其壮哉。【原载2020年12月1日香港《文汇报》】

  最后修改于 2020-12-01 09:42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