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香港《文汇报》副刊:传递人类“下海”记忆的“送王船”

2020-12-28 09:09 阅读(?)评论(0)

香港《文汇报》副刊:传递人类“下海”记忆的“送王船”

 

张桂辉

 

12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五届常会评审通过,将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提名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首个“海丝”沿线相关国家联合申遗成功的案例。迄今为止,中国已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量排名世界第一。“送王船”申遗成功,为鹭岛厦门新添了一张世界级名片。

                     装扮一新的“送王船”

船者,舟也。《墨子·节用》中说,“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不论是万吨巨轮,抑或是一叶扁舟,其主要功能不外乎装货载人。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都是有形的、真实的人。而送王船所送之“王”,则是无形的、虚拟的。传递人类走向海洋记忆的送王船,是闽南沿海先民于明代造就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植根于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善良的人们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只可怜,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于是,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小区时,带走“好兄弟”。活动仪式,内容丰富。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及焚烧王船)等。送王船时,人们集聚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先以供品祭祀王爷,继而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前精心制备的王船(多为木质或纸质船模),善男信女们,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小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履行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而,送王船也被称为“做好事”。

送王船于15—17世纪,在中国闽南地区形成后,伴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之后,成为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如今,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南部的厦门湾和泉州湾沿海地区,以及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华人聚居区。在不同区域,这项民俗活动,既有共同点,又有地方性。比如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于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短则数日,长达数月。

送王船活动,除了做“好事”,还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长期以来,中国厦门与马来西亚马六甲民间文化联系素来紧密,多次开展闽南文化交流,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中马联合申报“送王船”,萌芽于2015年。是年7月,“马六甲海丝文化论坛”举行期间,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与马来西亚侨生公会总会结为友好协会,双方会长了解到“送王船”也是马来西亚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后,不谋而合,萌生了联合申报的意向。2017年3月,马六甲16个宫庙和厦门14个宫庙签订中马联合申报倡议书。送王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凸显了福建省、厦门市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战略支点城市的地位作用,对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据悉,列入名录后,中马两国将成立“双边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合保护共同协作机制,支持“中马送王船协同保护工作组”实施《送王船联合保护行动计划(2021-2026年)》,履行进一步保护该遗产项目的承诺,推动《中马关于联合保努力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签署,全方位开展国际间非遗领域的合作,让文化遗产成为实现人类持久和平的对话资源。

本次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遗成功的送王船项目,属于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类别。思明区厦港沙坡尾,作为厦门申报的重点小区,写进申报文本。沙坡尾,是厦港街道所辖7个小区之一。其名源于一大段沙滩的末端。早期,厦港渔区海岸线,是一片宽阔平展的沙滩。清道光《厦门志》载:“沙长数百丈,风水淘汰,毫无所损”,因细沙均匀且洁白如玉,故有“玉沙坡”的美称。玉沙坡按其历史,又可划分“沙坡头”与“沙坡尾”。其分界线是一条从碧山岩汇集而下的南溪仔,入海口在今大学路与民族路的交接处。早期这里有座“太平桥”,连接沙坡头与沙坡尾。沙坡头,靠近虎头山一侧,位于现今鱼行口街、金新街、关刀河一带,原先有打石字渡伸入海边,其状酷似一把关帝爷的大刀,这便是当时俗称为“关刀河”的小避风坞,前后经历了近300年历史,至今周边街巷地名都保留着原貌;沙坡尾,靠近蜂巢山一侧,位于大学路和沙坡尾一带。早年这里遍布着许多大中小埔头,大桥头、马鞍桥头、料船头等,至今还保留原来地名。1925年前后,厦门市政当局沿着鹭江修筑堤岸和马路。鉴于此时关刀河小坞已不堪重负,遂被填平迁移,在沙坡尾与大学路之间重新修建了避风坞,沙坡尾避风港随即兴起。之后,避风港又曾多次修建。其中,经1969年扩建,达到今天的规模。

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当代传承传播最为典型,且又比较大型的,在思明厦港沙坡尾、湖里钟宅、海沧钟山、同安吕厝等14个相关小区村落。闽南“送王船”活动,一般四年举行一次。12月5日至6日,厦门钟宅畲族小区、何厝小区,分别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送王船”活动,王船浩浩荡荡绕境巡安,寄托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当日,10多支“送王船”绵延数百米,浩浩荡荡从灡海宫观音庙出发,沿钟宅绕境巡游,途经钟宅南苑、钟宅新家园、王公庙,最后驶向钟氏宗祠,场面颇为壮观。巡境途中,居民纷纷摆上供品,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据媒体报道,和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钟宅等小区“送王船”巡游队伍中,不单有许多年轻人参与,而且不少人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网上进行分享。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年轻人热衷参与传承,让有600多年历史的“送王船”民俗迸发出新活力,这无疑是件好事。虽然,我至今不曾亲眼目睹过送王船民俗活动,但是近些年来,多次从集美前往位于环东海域商圈的中洲滨海城女儿家,途中每次都可以看到同安境内公路一侧那艘“送王船”,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默默“停泊”在原地,巨石刻就的船身上,“闽台送王船”几个红色大字,遒劲有力,分外醒目。透过它,可以看出人们对先贤走向海洋壮举的怀想与敬意。【原载2020年12月6日香港《文汇报》】

  最后修改于 2020-12-28 14:4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