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又见有人攀高枝

2020-12-06 09:59 阅读(?)评论(0)

又见有人攀高枝

张桂辉

古往今来,有人异想天开,有人急功近利,既不想凭借真才实学,又不想通过拼搏奋斗,一心指望通过利益输送等形式,巴结领导、攀附高人,为自己寻“后台”、找“靠山”,从而实现朝中有人好做官,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目的。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攀高枝。

攀高枝,有好处。攀上了高枝,攀准了高枝,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实惠。殊不知,高处不胜寒。一门心思、绞尽脑汁攀高枝的人,攀得越高,摔得越惨。即便不摔下来,人格也会大大掉价的。“和氏璧”的典故,尽人皆知。古代民间玉工高手卞和,一次采到一块石头,判断内里藏有美玉。为了攀高枝、得实惠,急切切把它送给楚厉王。一心为了开疆拓土、增强国力的楚厉王,下令砍了他的左脚。后来,心有不甘的卞和又把石头送给楚武王。结局同样悲催——武王命人砍掉他的右脚。待到文王即位,和氏抱着那块玉石跑到楚山之下,嚎啕大哭了三天三夜。文王闻讯,先是派人打探究竟,继而差人切石鉴定。果然,里面藏着稀世美玉。文王十分感动,把这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卞和执意攀高枝,最终虽然得到了赏识,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失去了两条腿不说,还留下了千古笑柄。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希望通过攀高枝登上更高处者,不乏其人。其中,有的还是高级领导干部。云南省此前两任省委书记——白恩培、秦光荣,为了达到个人不当政治目的,不讲党性、不要自尊,想方设法攀苏洪波的“高枝”。苏洪波,本是一个普通商人。凭借刻意营造来头大、靠山硬、关系广等身份背景,故布迷阵,左右逢源,不仅让云南一些领导干部以能攀上他为荣,以能进入他的圈子而自豪,就连心存不轨之念、不轨之思的白恩培、秦光荣,也奉之为座上宾,在他面前献殷勤、表真情。白恩培认为苏洪波在北京关系广、有人脉,手眼通天,能帮上自己,于是主动拉近与苏洪波的关系。两人交往渐密、亲如家人,苏洪波每次到云南,白书记都要请他到家中吃饭、聊天。

秦光荣成为云南省委书记后,对苏洪波既忌惮畏惧,又讨好拉拢。只要苏洪波到了昆明,秦光荣每天都会前去陪他散散步。更为匪夷所思的是,在选拔任用干部问题上,秦光荣主动向苏洪波示好:“你有合适的人,可以推荐过来”,“要换届了,你有什么干部,你只管说。”

但凡苏洪波“推荐”的干部,秦光荣都予以关照或重用。结果,正道被堵了,邪路便大开,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得不到提拔重用,善于投机攀附的人却平步青云,用人导向被严重扭曲。其付出的代价十分沉重,非但严重破坏了官场生态,而且间接断送了个人前程。

透过两个省委书记攀高枝,我仿佛又见到山中藤缠树。但凡进过深山老林的人,大都领略过藤缠树。藤之热衷于、擅长于缠树,是由自身习性决定的。正所谓,“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藤,是陆地上最长的植物。只要是藤,既爱依附,更善攀爬。也难怪,植物大都喜欢阳光,藤也一样。藤们低三下四、屈膝弯腰,毫无骨气、极尽本能地连攀带爬,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充足的阳光和空间。因为,只有爬上树冠,才能开花结果。

省委书记,俨如一方诸侯,手中握有选拔使用干部的任免权。位高权重,无限风光,之所以还要放下身段、厚颜无耻攀高枝,实质是“精神缺钙”,病因是“信念流失”。信念是精神支柱,信念如指路明灯。人活世上,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有一点则是相同的,即,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大量历史事实表明,人生的差异,事业的成败,结局的好坏,都与信念密切相关。

话又说回来,官员攀高枝现象所以时有所闻,是因为选人用人机制存在“漏洞”,给了热衷于政治攀附者以可乘之机。长期以来,在提拔任用干部问题上,流行着这样几句顺口溜:“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时至今日,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但凡没有进入一把手“视野”的、未能挤入某一个“圈子”的,纵然素质良好、表现突出,评先评优,或许有份;提拔重用,别做美梦。由此可见,应当着力在完善选人用人制度上下功夫,不以个人好恶为评判标准,坚持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让勤勤恳恳、实实在在做事的人有提拔使用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实绩论“胜负”,让群众当“裁判”,而不是由少数人,或个别人一锤定音。倘能这样,“攀高枝”现象不会绝迹,也会大为减少的。【原载《杂文月刊》2020年12月(上)“名家新作”专栏】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