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年龄:17年10个月
访问:?
文章:923篇

个人描述

姓名:张桂辉, 笔名:肖蓟,祖籍上海金山,1953年生于福建莆田。30年来,在从政的同时,坚持业余创作,先后在中央及地方报刊发表杂文、随笔120余万字。作品多次在《经济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征文中获奖;两篇新闻评论分别荣获第十届、第十六届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多篇杂文分别入选《经济日报“王府井随笔”精粹》、《南方周末—新千年文丛—回音》、《新天方夜谈——21世纪报刊杂文选粹》,以及中国年度最佳杂文、中国年度杂文精选等文集;已著有杂文随笔集《听潮微语》、《盛世微语》、《另类失衡》、《另类人语》《烈酒 咖啡 白开水》、《观潮余音》(上下卷),以及《怎样聚集正能量》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系2011年全国语文中考热点作家。

香港《文汇报》副刊:生生不息“百年蔗”

2021-01-06 10:42 阅读(?)评论(0)

香港《文汇报》副刊:生生不息“百年蔗”

 

张桂辉

 

甘蔗,是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了解甘蔗生长习性的朋友都知道,通常甘蔗的宿根,寿命仅三到六年。上年甘蔗砍伐后,留在地里的蔗蔸,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下萌出新芽,再长成蔗株,称为宿根蔗。据悉,古巴有十六年宿根蔗,斯里兰卡有二十五年宿根蔗,而在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万前村,却有一片难得一见、宿根近三百年的“百年蔗”,成为当今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长寿甘蔗。从2017年首届“百年蔗”旅游文化节开始,这片被村民们世代守护的甘蔗林,生机勃发,声名渐隆,已成为松溪的“金字招牌”、闽北“点绿成金”的样本。庚子冬月,又是一年制糖时,在“百年蔗”母本蔗园前,一年一度的“百年蔗”开镰仪式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国家甘蔗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如凯等专家学者及四方宾客,慕名而来、接踵而至。

万前村,三面背山,一面环水,地理位置闭塞,交通颇为不便。此前很长时间,村民出入村庄,必须凭借渡船。由于交通不便,加上村民自觉,得以保住百年“宝贝”。据史料记载,“百年蔗”为清朝雍正四年(1726),万前村农民魏世早祖上栽种,并作为“风水蔗”,世代保留下来。“养在深闺”的万前村“百年蔗”,于1956年被发现。1958年8月8日,《福建日报》首次披露了“百年蔗”的消息,引起福建省农业部门科技人员的重视。我国已故著名甘蔗专家、原福建农学院副院长周可涌教授,于1959年5月实地考察了“百年蔗”。同年11月,福建农学院、松溪县农业局和县农科所等单位,成立联合调查组,对“百年蔗”进行专门调查。调查组通过察看万前村魏姓族谱和全面分析,证实了“百年蔗”二百多年来一直未曾换过种,每年都萌发新株,每年都有新收成。之后,众多专家、教授慕名纷至沓来,开展考察研究。

甘蔗原产于印度。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有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古巴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印度名列第二,中国位居第三。中国的主产蔗区,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海南等南方10多个省、自治区。我的少年时代是在福建莆田度过的。莆田地多田少。地里所种农作物,除了地瓜、大豆、花生、麦子,便是甘蔗。甘蔗,秆茎粗壮发达,高度可达三五米,通常有20—40节。甘蔗,不单有节,而且很甜,民间素有“倒吃甘蔗节节甜”之说。古往今来,人们在甘蔗身上,寄托着美好的愿望。迄今为止,莆田城乡居民,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都要或挖或买几株连根带叶的甘蔗,扎以红绳,置于门后,籍此祈福祝愿——日子节节高、生活节节甜。

享有“世界第一蔗”美誉的“万前百年蔗”,2016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2018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百年蔗不但成为当地独一无二的名片,而且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蔗”。我与“百年蔗”有过“一面之交”。那年,退休后难却朋友诚意邀请,来到松溪一家石材企业帮助工作。一次,前往位于县城西南方、距离20余公里的郑墩镇走访时,在该镇万前村与“百年蔗”不期而遇。远远望去,成片的“百年蔗”,如同密密麻麻的芦苇。及至跟前,发现较之其他甘蔗,“百年蔗”个头要矮一些、腰杆要细一些。从表像看,可谓其貌不扬;从地下看,着实与众不同——“百年蔗”根系发达,宛如“竹鞭”,在疏松的沙质土壤下,纵横交错、自由伸展。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种貌似芦苇的甘蔗,本名就叫“芦蔗”,其纤维较为发达,利于压榨,糖分较高,属于甘蔗中的糖料蔗。而人们平时所吃的果蔗,不论紫皮,抑或黄皮,蔗杆粗壮,水分充足,糖分却相对少一些。

成语“酸甜苦辣”,既是指不同味道,也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鹖冠子·环流五》说:“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酸甜苦辣,味道虽截然相反,却能被喜爱的人接受。尤其是甜食、甜味,喜爱者比例不小。尽人皆知,“甜”离不开糖、少不了糖。史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就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指从甘蔗中榨取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糖,既可以满足人们的“口福”,又是人类获取能量最经济、最主要的来源。糖类在人体内消化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但凡上了年纪的人,都记得“古巴糖”。甘蔗是古巴的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5%以上,是著名的“世界糖罐”。1960年11月,古巴领导人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支持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时满足国内食糖供应需求,中国与古巴签订协议,每年进口40万吨古巴糖。从那时开始,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当年,在粮食紧缺的困难时期,正是几十亩“百年蔗”,救活了万前村全村人——村民们用甘蔗做成红糖,兑大米、换食油,度过艰难的日子,保住宝贵的生命。从那时起,村民都把“百年蔗”视同风水蔗、救命蔗。

“百年蔗”,与老绝缘,青春永驻。每年清明前后萌发新芽,小雪前后砍伐收获。近年来,松溪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等相关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农业部门合作,着力在栽培、生产前端上实现破题,探索“百年蔗”扩种的方法与要诀。据悉,松溪适合种植百年蔗的土地面积约3万亩,在国家甘蔗技术工程中心的“扩繁指导”下,争取小步快走、逐年扩种,逐步形成规模化科学种植。2018年,国家甘蔗工程技术中心邓祖福研究员、陈杰博教授,在民盛公司组建6人“科特派团”,加大百年蔗的扩繁进度、扩大科学种植面积、提高甘蔗产量、降低病虫害,使百年蔗亩产由先前的3000公斤上下,提高到2020年的5000公斤左右。

以乡村振兴、品牌提升为目标的“百年蔗”,已经在松溪县8个乡镇试种成功,而且长势和质量俱佳。如今,生生不息的“百年蔗”,已成为该县每年一届文化旅游节的“主角”,不单给当地百姓带来福音,而且使八方游客增添见识。我从“百年蔗”身上,得到一点启迪——人类只要真心尊重且保护好大自然,就会得到大自然不同形式的回馈。【原载2021年1月5日香港《文汇报》】

  最后修改于 2021-01-06 11:18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